读《圣经》时,我们很容易发现,被称为上帝“选民”的那个族群有很多种称谓:时而称作“希伯来人”,时而称作“以色列人”,《旧约圣经》称之为“犹大人”,《新约圣经》称之为“犹太人”。对于这些称谓,不论慕道友,还是基督徒,都有人表示,“傻傻分不清”。同一个族群,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称谓?这是好多人想要弄懂的问题。以下,我力求用简洁的文字、简短的篇幅,将之理清楚。
“以色列”是一个人名,此人初名雅各,亚伯拉罕之孙、以撒之子,系希伯来人的第三代族长。雅各因与胞兄以扫发生冲突,被迫逃往巴旦亚兰,并在当地成家立业。大约公元前1909年,雅各携妻带子,从流亡之地返回迦南。途中遇见天使,嘱其更名“以色列”。雅各育有12个儿子,形成12个支派,这个庞大的家族统称“以色列人”。在此之后,“希伯来人”这个称谓逐渐被“以色列人”代替。公元前1050年,12个支派联合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,史称“以色列王国”,便雅悯支派的扫罗出任第一任国王。历经扫罗、大卫、所罗门三任国王之后,统一王国于公元前931年宣告分裂,成为南北二国:南国称为“犹大”,由犹大、便雅悯两个支派组成,首都为耶路撒冷;北国称为“以色列”,由其余10个支派组成,首都为撒玛利亚。公元前722年,亚述王撒珥根二世攻陷撒玛利亚,北国以色列宣告覆灭。亚述王将北国居民掳到亚述,又将外族居民迁入北国。北国居民与外邦人长期混居,渐渐失去了民族特点,久而久之,北方的10个支派便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。
“犹大”也是一个人名,是雅各(以色列)的第4个儿子。后来,犹大子孙成为以色列12支派之一,“犹大”也就成了这个支派的称谓。统一王国分裂之后,“以色列人”的概念缩小,特指北国的10个支派。由此,本来是支派名称的“犹大”,成了南国的国名。公元前586年,新巴比伦攻陷耶路撒冷,摧毁所罗门圣殿,国中精英和上层人士惨遭掳掠,南国犹大随之宣告覆灭。此后,这片土地依然被称为“犹大”、“犹大地”,但那里已经少有“犹大人”居住。犹大王国灭亡之后,“犹大人”先后被巴比伦、波斯、希腊、罗马等国统治,尽管他们没有像北国以色列那样被异族同化,继而完全消失,但他们再也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。耶稣时代,“犹大地”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。
“犹太”这个概念,意思与“犹大”一致,这个称谓出现在“犹大人”被掳之后。“犹太”,是希伯来文“犹大”的希腊文和拉丁文译名,最初是希腊人和罗马人对“犹大人”的蔑称,后来为世界通用。由于《新约圣经》用希腊文写成,所以我们在其中看到的便是“犹太人”,而不是“犹大人”。
综上所述,希伯来、以色列、犹大、犹太是在不同的时期的不同的称谓,但均指从亚伯拉罕而出的那个族群。以上的分析是从历史的角度而言的,由于上述称谓今天依然存在,所以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些称谓在现代语境中的含义。19世纪末,犹太复国主义兴起,一批批散居世界各地的“犹太人”纷纷涌入巴勒斯坦,于1948年5月成立了“以色列国”。在这个国家,“以色列”是国家的名称,“犹太”是民族的名称,“希伯来”则是语言的名称,准确的表述是:以色列国、犹太人、希伯来语。
李世峥,汉族。牧师、作家、编辑、神学院兼职教师。
1979年1月出生于陕北农村的一个基督徒世家。受家庭熏陶,自幼跟从基督。蒙上帝选召,16岁时成为家乡教会的义工,18岁时开始在神学院校求学,先后毕业于陕西圣经学校、金陵协和神学院。2010年,接受牧师圣职。
1998年以来,已在《天风》、《教材》、《金陵神学志》、《燕京神学志》、《陕西基督教》、《中国民族报》等教内外刊物发表文章200余篇,逾100万字。
出版有随笔集《守望牧场》(中国基督教两会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