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传统的师徒关系探索中国化的教会牧养模式

李鑫
2025-07-14
来源:天风公众号

在中国传统的师徒关系中,师傅是徒弟的带领者,将自身所学的知识及手艺教授给徒弟,而徒弟则通过接受师傅的教导、传承和训练,从师傅那里学习本领,从而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。按照圣经原文,“门徒”具有“做学生”和“使某人做学生”等含义,暗喻做老师的追随者。所以,做主的门徒就是成为耶稣的追随者,通过聆听、明白、顺从和操练耶稣的教导,建造丰盛的生命,改变生活方向。平心而论,“徒弟”与“门徒”虽然成长的目的不尽相同,但是均需要导师的指引、教导和训练,需要信任导师的带领和教诲,在研习导师教授之技能的同时,效法导师的品格和生活,并与之建立某种生命的连接,等等。因此,探索中国化的教会牧养模式,不妨以传统的师徒关系作为切入点。


图片


一、师者:传道授业解惑也


韩愈《师说》有云:“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”师傅的首责是“传道”,即成为“道”的传承者,因为“道之所存,师之所成也”;换言之,若没有师傅的传授,“道”是无法得到传承的。其次是“授业”,即传授与“道”相应的知识和技能,可以帮助弟子践行“道”。最后是“解惑”,即解答弟子在践行和研习“道”与“业”的过程中,所遇到的各种难题,等等。


虽然韩愈笔下的“道”是指向儒家的核心思想,但是就其对传统“师者”职责的理解,也可应用于牧养信徒的牧者。在牧养信徒的过程中,首先牧者是传“道”的核心,如若缺失牧者,那么“道”就不能很好地被传承,正如保罗在《罗马书》10章14节中讲:“没有传道的,怎能听见呢?”其次,牧者需要“授业”,能带领信徒践行基督的真道。最后,牧者能够“解惑”,对信徒的各种信仰疑难予以合宜的解答。


如果按照《师说》中传统师者的要求,牧者不仅需要对“道”有很好的把握,而且要能够身体力行,通过自身行道的经历与反思,解答信徒在信仰历程中的种种困惑。所以,回归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牧者,不能空喊属灵口号且好为人师,而是要成为孜孜进取、博学而又能“日参省乎己”(《荀子·劝学》)的榜样。


二、徒弟:尊师重道


在中华传统文化中,人有五种传统的至尊伦常,即“天、地、君、亲、师”。荀子《礼论》有云:“礼有三本:天地者,生之本也;先祖者,类之本也;君师者,治之本也。”按照荀子的理解,之所以“尊师”是因为师者不仅传道,而且是文化秩序的象征,其与“君”共同发挥着治理和安定天下的作用。换言之,由于师者的教化和传道,带来了社会的安定,所以人们对师者报以尊崇、尊敬的态度。


在牧养信徒的过程中,牧者不但是“传道”,帮助信徒“明道”,而且通过对“道”的分解塑造教会秩序,营造以“道”为中心的公共信仰生活。其实,对于信仰生活的营造,无形中也会影响信徒对“道”的理解及其自身生命素质。由于牧者对“道”的分解和垂范,并将“道”运用于教会秩序的塑造中,因此信徒应当尊重这些“道”的仆人。


然而,在现实生活中,有时信徒对牧者缺乏尊重,也并不肯定牧者的付出和价值,由此教会生活陷入混乱。因为牧者是“道”的使者,对于牧者的肯定和尊重,实则是对“道”的敬畏,并接受“道”的约束。事实上,只有对“道”敬畏,接受“道”衍生之秩序的约束,教会才会成为行在“道”中的金灯台。


三、关系:师徒如父子


在传统师徒关系中,确认师徒之间的父子身份,是传统师徒关系的实质。所谓“师徒如父子”,保罗在论及提摩太时,也称提摩太为他在福音里的“真儿子”,同时保罗要求牧者要有“为父”的心肠。因此,在牧养信徒的过程中,牧者与信徒之间最好也能建立起如同父母与儿女的关系。


在传统的师徒父子关系中,要求师待徒以亲,徒侍师以孝。如果将这种亲孝观带入教会牧养之中,即意味着牧者在牧养信徒时,既要制定规矩、方法,培养信徒按次序而行的意识,在原则问题上能及时指正错误;又要能关怀信徒身心灵的需要,并为之不断挂念和代祷。同时,信徒在尊重牧者的基础上,要能从本心而发维护和理解牧者。所谓“孝德”不仅是对父母的敬重,也体现在对兄长和他人的关爱上,所以孔子在《学而篇》中将“孝”引申至“泛爱众”的境地。因此,若是在教会牧养中,借鉴传统师徒父子的观念,那就是既要求牧者要有为父为母的心,严格训练和真心关爱信徒,又要求信徒敬重和维护牧者。


传统师徒关系的背后,也蕴含着身份的确认和归属,这是现代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无暇顾及,内心却深感需要答案的问题。因此,若能以传统师徒关系探索中国化的教会牧养,既是对牧养生活的丰富和深化,又能确认牧者和信徒的身份,由此提醒和激励双方活出“道”、见证“道”的使命,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,更好地回应上帝的呼召。


(作者系山西省基督教协会副总干事)

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