讲章丨教会急需的三个“彼此”

2024-12-08
来源:
经文:罗15∶7;西3∶13;约13∶34
因为耶稣,一群素昧平生的男女老少走在一起,同尊上帝为父,彼此兄弟相称,这就是教会。就教会的本质而言,应当是一个充满友善的团契,但现实中的教会却与这种状态有些距离。那些以弟兄姊妹相称的基督徒居然也有尔虞我诈、勾心斗角,致使教会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,不能很好地见证上帝、荣耀上帝。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!承认的目的不是要纵容这种现象,而是要破解这个难题。事实上,地上的教会不可能绝对没有问题,但上帝要让她最大程度地远离瑕疵,他“要用水借着道把教会洗净,成为圣洁,可以献给自己,作个荣耀的教会”(参弗5∶26)。因此,作为教会之一分子的每一位基督徒都有一项神圣的使命,就是“各尽其职,建立基督的身体”(参弗4∶12)。只有所有基督徒都从自己做起,具体地参与到教会的建设中来,教会才有可能走向合一,走向复兴。上述三节经文,均与教会的建设有关,每节都提到“彼此”二字,分别是“彼此接纳”、“彼此饶恕”和“彼此相爱”,这是教会急需践行的三个原则,亦是信徒急需操练的三门功课。每位弟兄姊妹都能学好这三门功课,教会存在的问题就会大大减少,而教会的吸引力相应就会大大增强!



一、彼此接纳

加入教会的弟兄姊妹,在家庭出身、文化背景、工作环境、生活习惯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都有诸多不同。面对如此之多的不同,彼此接纳显得尤为珍贵。倘若教会里的弟兄姊妹谁也瞧不起谁,谁也见不得谁,这所教会就很难继续存在下去了。因此,《圣经》特别要求我们,必须做到彼此接纳。

谈到彼此接纳,保罗提出了一个标准——“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”。基督是怎样接纳我们的呢?请听他自己的宣称:“凡劳苦担重担的人,可以到我这里来,我就使你们得安息。”(太11∶28)“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,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,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。”(约3∶14-15)经文中的“凡”与“一切”,道出了基督之接纳的宽广,没有任何条件,不设任何障碍。世界上的每一个人,基督都可以接纳:不分肤色,不分国籍,不分民族,不分地域,不分职业,不分地位,不分性别,不分年龄……只要愿意悔改,他就乐意接纳!保罗说:“我们不拘是犹太人,是希腊人,是为奴的,是自主的,都从一位圣灵受洗,成了一个身体,饮于一位圣灵。”(林前12∶13)耶稣接纳的门徒,身份各异:有约翰那样的渔夫,有撒该那样的税吏,有尼哥底母那样的官员……性格各异:有心直口快的彼得,有脾气火爆的雅各,有多愁善感的多马,有诡计多端的犹大……总之,没有耶稣拒绝接纳之人。需要指出的是,耶稣接纳他们,不是认同他们的缺点,而是相信他们的潜力,对于任何人,他都抱有无限的希望,他要引导他们悔改。我们成为上帝的儿女,岂不都是基督无条件接纳的结果吗?

基督如此接纳我们,我们也当如此接纳我们的弟兄姊妹。可是,我们却时常无比狭隘,不能接纳那些已经被基督接纳的弟兄姊妹。我们的抱残守缺和自私自利,使得我们容不得弟兄姊妹与我们的不同。耶稣深知人性的软弱,所以专门为狭隘的人讲了一个比喻,即我们所熟知的“浪子回头”。这个故事中,那位仁慈的父亲无条件地接纳了耗尽家财的浪子,但浪子的哥哥却不肯接纳已经被父亲接纳的弟弟。在上帝的家里,我们都是曾经的浪子——基督无条件地接纳了我们。可是,我们却常常像浪子的哥哥一样,拒绝已经被耶稣接纳的弟兄姊妹。教会中的很多纷争,源头就是未能做到彼此接纳,对于不同的神学见解、释经方法、崇拜礼仪及生活习惯,太多的势不两立,太少的求同存异。马克·吐温(Mark Twain)说过一段很有讽刺意味的话:“把一只狗跟一只猫摆在同一笼子里,试验两种动物是否能处得来。结果可以,所以他又放一只鸟、一头猪、一只山羊。经过一些调适,它们也能相安无事。然后他把一个浸信会会友、一个长老会会友、一个天主教徒放在一起,结果很快就同归于尽,没有一个活着的。”今天的很多教会,不就是因为狭隘而陷入无尽的内讧和内耗吗?




二、彼此饶恕
做到彼此接纳的教会,一定是团结的、和谐的、合一的。然而,在教会的发展过程中,人与人之间依然难免发生纷争、矛盾、摩擦、冲突……这种情况下,教会就需要第二个“彼此”——彼此饶恕。教会中的很多矛盾,来自于弟兄姊妹之间的斤斤计较,这是因为大家未能真正做到彼此饶恕。

谈到彼此饶恕,保罗也提出了一个标准——“主怎样饶恕了你们,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”。主是怎样饶恕我们的呢?请看《圣经》的记述:“耶和华有怜悯,有恩典,不轻易发怒,且有丰盛的慈爱。他不长久责备,也不永远怀怒。他没有按我们的罪过待我们,也没有照我们的罪孽报应我们。天离地何等的高,他的慈爱向敬畏他的人也是何等的大;东离西有多远,他叫我们的过犯离我们也有多远。”(诗103∶8-12)过去,“我们都如羊走迷,各人偏行己路,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他身上”(赛53∶6),“他被挂在木头上,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,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,就得以在义上活”(彼前2∶24);现在,“我们若认自己的罪,上帝是信实的,是公义的,必要赦免我们的罪,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”(约壹1∶9)。不论我们多么软弱,多么不堪,耶稣基督都不可能拒绝饶恕我们!

耶稣如此饶恕我们,我们也当如此饶恕我们的弟兄姊妹。可是,现实中的我们却不是这样。耶稣讲过的一个比喻,实在是我们的真实写照。一个欠人一千万银子的债户,由于“没有什么偿还之物”,被债主要求“把他和他妻子儿女,并一切所有的都卖了偿还”。在他的哀求下,“主人就动了慈心,把他释放了,并且免了他的债”。主人对他的态度真是够好。可是,那人才出了债主的家门,就揪住一个欠他十两银子的同伴不放。尽管同伴苦苦哀求,最终还是被他“下在监里”。主人对他那般宽厚,他对同伴却如此无情!我们不也是如此吗?基督对我们的饶恕,就像一千万银子那么多,而弟兄姊妹对我们的伤害,不过如十两银子那么少。可是,我们却往往抓住弟兄姊妹不放,这是何等的亏欠!这个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,债户恶待同伴的消息传到债主耳中之时,“主人叫了他来,对他说:‘你这恶奴才!你央求我,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。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,像我怜恤你吗?’主人就大怒,把他交给掌刑的,等他还清了所欠的债。”(参18∶21-35)耶稣说过:“你们饶恕人的过犯,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;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,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。”(太6∶14-15)每次用主祷文祷告,我们都会对耶稣说:“免我们的债,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。”(太6∶12)你有没有反思过一个问题:如果你不肯饶恕人,这句祷告将意味着什么呢?听听巴克莱(William Barclay)对这节经文的解释:“如果在我们生活中与人有无法弥补的嫌隙与不能解决的争吵,再用这句话来祷告,显然就是求上帝不饶恕我们。”亲爱的弟兄姊妹,你还敢不饶恕弟兄姊妹吗?




三、彼此相爱
有了彼此接纳和彼此饶恕,我们便无限接近于耶稣颁布的“新命令”——彼此相爱。爱,是整本《圣经》的主题信息,是历代教会的共同追求。有了彼此相爱,教会就有了荣耀的见证,耶稣说:“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,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。”(约13∶35)这是多么宝贵的应许!

谈到彼此相爱,也有一个标准,颁布“新命令”时,耶稣这样说:“我怎样爱你们,你们也要怎样相爱。”耶稣是怎样爱我们的呢?请听保罗的精彩论述:“为义人死,是少有的;为仁人死,或者有敢作的。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,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。”(罗5∶7-8)耶稣对我们的爱,是牺牲之爱,他自己说:“人为朋友舍命,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。”(约15∶13)

耶稣如此爱我们,我们也当这样爱我们的弟兄姊妹。使徒约翰说:“主为我们舍命,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,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。”(约壹3∶16)真正的爱,就是耶稣那样的舍命之爱,这是爱的最高标准。然而,约翰的意思并不是让每一个人都去“为弟兄舍命”,事实上,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“为弟兄舍命”。约翰不想将“爱”讲得那么深不可测,那么遥不可及,所以他随即写道:“凡有世上财物的,看见弟兄穷乏,却塞住怜恤的心,爱上帝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?”(约壹3∶17)牺牲之爱的实践,要从关注“弟兄穷乏”和捐献“世上财物”这些日常小事做起,这是爱的最低标准。事实上,一个人倘若连几个小钱都不舍得付出,怎么能指望他“为弟兄舍命”呢?人性中有一个可悲的弱点,就是习惯于高喊貌似高尚但难以企及的口号,而不习惯从举手之劳的小事做起。拥有远大的理想固然是好事,但通向理想的道路往往是由一件件具体的小事铺成的,正所谓:“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”。因此,约翰进一步写道:“小子们哪,我们相爱,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,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。”(约壹3∶18)犹太人中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感人肺腑的故事,见证了何谓“不求自己的益处”:在大卫时代,有一对兄弟,哥哥名叫阿珥楠,弟弟名叫亚劳拿。他俩虽已分家,但关系甚好。某年收割的季节,弟弟想到哥哥家里人多,就趁着星夜,悄悄将一些禾捆送到哥哥的禾场。与此同时,哥哥也想到了弟弟的不易,也在星夜悄悄将一些禾捆送往弟弟的禾场。次日清早,兄弟二人都发现自己禾场上的禾捆一点都没有减少。到了晚上,兄弟俩又像前一夜那样暗暗地互送禾捆,一连好几个晚上。直到有一天,二人在互送禾捆的路上撞在一起,方才知道禾捆从不减少的缘由,于是二人大受感动,相拥而泣。大卫在“阿珥楠禾场”(参代上21∶18)建造圣殿,据说就是要见证这对兄弟的彼此相爱。今天的教会,要多一些这样的见证!




通过学习上述三节经文,你是不是已经觉得教会真的急需这三个“彼此”呢?愿圣灵引导,使我们以彼此接纳的心保守合一,以彼此饶恕的心化解矛盾,以彼此相爱的心见证基督。学好这三门功课,我们就一定会经历更多的恩典,教会就一定会得着极大的复兴!让我们重温一段经文:“亲爱的弟兄啊,我们应当彼此相爱,因为爱是从上帝来的。凡有爱心的,都是由上帝而生,并且认识上帝。没有爱心的,就不认识上帝,因为上帝就是爱。上帝差他独生子到世间来,使我们藉着他得生,上帝爱我们的心在此就显明了。不是我们爱上帝,乃是上帝爱我们,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,这就是爱了。亲爱的弟兄啊,上帝既是这样爱我们,我们也当彼此相爱。从来没有人见过上帝。我们若彼此相爱,上帝就住在我们里面,爱他的心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了。”(约壹4∶7-12)




李世峥,汉族。牧师、作家、编辑、神学院兼职教师。

1979年1月出生于陕北农村的一个基督徒世家。受家庭熏陶,自幼跟从基督。蒙上帝选召,16岁时成为家乡教会的义工,18岁时开始在神学院校求学,先后毕业于陕西圣经学校、金陵协和神学院。2010年,接受牧师圣职。

1998年以来,已在《天风》、《教材》、《金陵神学志》、《燕京神学志》、《陕西基督教》、《中国民族报》等教内外刊物发表文章200余篇,逾100万字。

出版有随笔集《守望牧场》(中国基督教两会)。




因为耶稣,一群素昧平生的男女老少走在一起,同尊上帝为父,彼此兄弟相称,这就是教会。就教会的本质而言,应当是一个充满友善的团契,但现实中的教会却与这种状态有些距离。那些以弟兄姊妹相称的基督徒居然也有尔虞我诈、勾心斗角,致使教会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,不能很好地见证上帝、荣耀上帝。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!承认的目的不是要纵容这种现象,而是要破解这个难题。事实上,地上的教会不可能绝对没有问题,但上帝要让她最大程度地远离瑕疵,他“要用水借着道把教会洗净,成为圣洁,可以献给自己,作个荣耀的教会”(参弗5∶26)。因此,作为教会之一分子的每一位基督徒都有一项神圣的使命,就是“各尽其职,建立基督的身体”(参弗4∶12)。只有所有基督徒都从自己做起,具体地参与到教会的建设中来,教会才有可能走向合一,走向复兴。上述三节经文,均与教会的建设有关,每节都提到“彼此”二字,分别是“彼此接纳”、“彼此饶恕”和“彼此相爱”,这是教会急需践行的三个原则,亦是信徒急需操练的三门功课。每位弟兄姊妹都能学好这三门功课,教会存在的问题就会大大减少,而教会的吸引力相应就会大大增强!



一、彼此接纳

加入教会的弟兄姊妹,在家庭出身、文化背景、工作环境、生活习惯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都有诸多不同。面对如此之多的不同,彼此接纳显得尤为珍贵。倘若教会里的弟兄姊妹谁也瞧不起谁,谁也见不得谁,这所教会就很难继续存在下去了。因此,《圣经》特别要求我们,必须做到彼此接纳。

谈到彼此接纳,保罗提出了一个标准——“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”。基督是怎样接纳我们的呢?请听他自己的宣称:“凡劳苦担重担的人,可以到我这里来,我就使你们得安息。”(太11∶28)“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,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,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。”(约3∶14-15)经文中的“凡”与“一切”,道出了基督之接纳的宽广,没有任何条件,不设任何障碍。世界上的每一个人,基督都可以接纳:不分肤色,不分国籍,不分民族,不分地域,不分职业,不分地位,不分性别,不分年龄……只要愿意悔改,他就乐意接纳!保罗说:“我们不拘是犹太人,是希腊人,是为奴的,是自主的,都从一位圣灵受洗,成了一个身体,饮于一位圣灵。”(林前12∶13)耶稣接纳的门徒,身份各异:有约翰那样的渔夫,有撒该那样的税吏,有尼哥底母那样的官员……性格各异:有心直口快的彼得,有脾气火爆的雅各,有多愁善感的多马,有诡计多端的犹大……总之,没有耶稣拒绝接纳之人。需要指出的是,耶稣接纳他们,不是认同他们的缺点,而是相信他们的潜力,对于任何人,他都抱有无限的希望,他要引导他们悔改。我们成为上帝的儿女,岂不都是基督无条件接纳的结果吗?

基督如此接纳我们,我们也当如此接纳我们的弟兄姊妹。可是,我们却时常无比狭隘,不能接纳那些已经被基督接纳的弟兄姊妹。我们的抱残守缺和自私自利,使得我们容不得弟兄姊妹与我们的不同。耶稣深知人性的软弱,所以专门为狭隘的人讲了一个比喻,即我们所熟知的“浪子回头”。这个故事中,那位仁慈的父亲无条件地接纳了耗尽家财的浪子,但浪子的哥哥却不肯接纳已经被父亲接纳的弟弟。在上帝的家里,我们都是曾经的浪子——基督无条件地接纳了我们。可是,我们却常常像浪子的哥哥一样,拒绝已经被耶稣接纳的弟兄姊妹。教会中的很多纷争,源头就是未能做到彼此接纳,对于不同的神学见解、释经方法、崇拜礼仪及生活习惯,太多的势不两立,太少的求同存异。马克·吐温(Mark Twain)说过一段很有讽刺意味的话:“把一只狗跟一只猫摆在同一笼子里,试验两种动物是否能处得来。结果可以,所以他又放一只鸟、一头猪、一只山羊。经过一些调适,它们也能相安无事。然后他把一个浸信会会友、一个长老会会友、一个天主教徒放在一起,结果很快就同归于尽,没有一个活着的。”今天的很多教会,不就是因为狭隘而陷入无尽的内讧和内耗吗?




二、彼此饶恕
做到彼此接纳的教会,一定是团结的、和谐的、合一的。然而,在教会的发展过程中,人与人之间依然难免发生纷争、矛盾、摩擦、冲突……这种情况下,教会就需要第二个“彼此”——彼此饶恕。教会中的很多矛盾,来自于弟兄姊妹之间的斤斤计较,这是因为大家未能真正做到彼此饶恕。

谈到彼此饶恕,保罗也提出了一个标准——“主怎样饶恕了你们,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”。主是怎样饶恕我们的呢?请看《圣经》的记述:“耶和华有怜悯,有恩典,不轻易发怒,且有丰盛的慈爱。他不长久责备,也不永远怀怒。他没有按我们的罪过待我们,也没有照我们的罪孽报应我们。天离地何等的高,他的慈爱向敬畏他的人也是何等的大;东离西有多远,他叫我们的过犯离我们也有多远。”(诗103∶8-12)过去,“我们都如羊走迷,各人偏行己路,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他身上”(赛53∶6),“他被挂在木头上,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,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,就得以在义上活”(彼前2∶24);现在,“我们若认自己的罪,上帝是信实的,是公义的,必要赦免我们的罪,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”(约壹1∶9)。不论我们多么软弱,多么不堪,耶稣基督都不可能拒绝饶恕我们!

耶稣如此饶恕我们,我们也当如此饶恕我们的弟兄姊妹。可是,现实中的我们却不是这样。耶稣讲过的一个比喻,实在是我们的真实写照。一个欠人一千万银子的债户,由于“没有什么偿还之物”,被债主要求“把他和他妻子儿女,并一切所有的都卖了偿还”。在他的哀求下,“主人就动了慈心,把他释放了,并且免了他的债”。主人对他的态度真是够好。可是,那人才出了债主的家门,就揪住一个欠他十两银子的同伴不放。尽管同伴苦苦哀求,最终还是被他“下在监里”。主人对他那般宽厚,他对同伴却如此无情!我们不也是如此吗?基督对我们的饶恕,就像一千万银子那么多,而弟兄姊妹对我们的伤害,不过如十两银子那么少。可是,我们却往往抓住弟兄姊妹不放,这是何等的亏欠!这个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,债户恶待同伴的消息传到债主耳中之时,“主人叫了他来,对他说:‘你这恶奴才!你央求我,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。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,像我怜恤你吗?’主人就大怒,把他交给掌刑的,等他还清了所欠的债。”(参18∶21-35)耶稣说过:“你们饶恕人的过犯,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;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,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。”(太6∶14-15)每次用主祷文祷告,我们都会对耶稣说:“免我们的债,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。”(太6∶12)你有没有反思过一个问题:如果你不肯饶恕人,这句祷告将意味着什么呢?听听巴克莱(William Barclay)对这节经文的解释:“如果在我们生活中与人有无法弥补的嫌隙与不能解决的争吵,再用这句话来祷告,显然就是求上帝不饶恕我们。”亲爱的弟兄姊妹,你还敢不饶恕弟兄姊妹吗?




三、彼此相爱
有了彼此接纳和彼此饶恕,我们便无限接近于耶稣颁布的“新命令”——彼此相爱。爱,是整本《圣经》的主题信息,是历代教会的共同追求。有了彼此相爱,教会就有了荣耀的见证,耶稣说:“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,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。”(约13∶35)这是多么宝贵的应许!

谈到彼此相爱,也有一个标准,颁布“新命令”时,耶稣这样说:“我怎样爱你们,你们也要怎样相爱。”耶稣是怎样爱我们的呢?请听保罗的精彩论述:“为义人死,是少有的;为仁人死,或者有敢作的。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,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。”(罗5∶7-8)耶稣对我们的爱,是牺牲之爱,他自己说:“人为朋友舍命,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。”(约15∶13)


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